民营经济活,则地方经济兴。惠城是创业创新的一方热土,市场主体十分活跃。目前,惠城共有民营中小微企业86749家,占全市约37%。今年1~7月,该区民营规上工业企业233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7%,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7.56亿元,同比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2.5%。可以说,民营经济撑起了惠城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促创新的重要主体。
日前,惠城区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召开,提出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前海、横琴)建设机遇。面临发展新机遇,该区民营企业如何乘势转型?面对民营企业发展“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该区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政策支持,形成让企业发展体量更大、体质更强、活力更足的发展业态?
惠城区一家民营企业自动化生产车间。
发展现状
惠城中小微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发展后劲和体量持续加码
惠城区作为惠州市中心区,中小微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企业服务人口最多,聚集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随着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快,“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对接深圳、东莞,惠城发展面临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新机遇,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增强了优质企业在惠城发展的信心。
从发展活力来看,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和商贸环境首位度,不断滋养着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生态雨林”。
目前,惠城区共有企业86749家,占全市约37%。其中,过半是中小企业。以行业来划分,该区中小企业主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产业占比25.4%、装备制造产业占比22.6%、生物制药产业占比11.4%、纺织服装产业占比5.8%。
当前,惠城民营经济发展后劲和体量不断增大增强。今年1~7月,该区新增企业11073家,占全市新增32%。个体工商户126799家,占全市25%;新增11523家,占全市新增23%。
但与此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部分市场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增大,面临着产能收缩、雇员减少、效益下降等困境,主要涉及制造业、货物运输及餐饮、住宿、旅游、文化等服务行业。
“我们中小微企业多数利润微薄,难以支撑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不足、专利维护费用高,导致小微企业创新升级难。”记者走访中了解到,部分中小微企业负责人谈及,因其创新环境不足,小微企业很难吸引或留住创新型技术人才,这又进一步导致其创新能力弱,与大中型企业差距被继续拉大。同时,经营水平和理念得不到提高,无法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给企业发展带来困惑。
相关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如何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迅速复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发展难题。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成长的烦恼”,提升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破题高质量发展须紧跟“风向”。在区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上,惠城提出要抢抓“双区”建设新机遇,主动承接两个合作区建设的辐射和产业外溢,更多优质投资和资源有望涌向中心城区,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借力借势。
具体来讲,依托市“2+1”现代产业体系,惠城区将加强与“双区”及周边区域国土空间、产业和交通规划对接,培育合理分工、高效协同的跨区域产业集群,遴选优秀干部到深圳跟班学习和对接服务,在共赢中找合作,吸引“双区”和两个合作区更多优质项目、人才来惠城发展,带来改革、创新、产业、市场联动传导的巨大利好。
“打造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在区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报告中,中小微企业“抱团发展”的呼声得到回应。惠城将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做大做强发展资源池,引导小微企业加快集聚,持续推动市场主体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加快转型升级。
“双创”氛围浓郁
科技转型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生存,就要转型;要发展,也要转型。转型,成为众多中小微企业能否生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不二选择。
在小金口金龙大道边上,一个曾经的来料加工小作坊,今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力王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业务聚焦高端智能手机充电器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变压器,手机充电变压器产值跻身全国同行前列,终端客户为华为、OPPO、小米、嘉盛等。
“公司这两年发展得非常快。上半年,销售增速超过37%,全年销售有望实现快速增长。”该公司董事会秘书柳教成告诉记者,在下半年利好形势下,公司正开足马力赶订单。
2016年是该企业高速发展的元年。当年,力王高科新三板挂牌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近年来融资一亿多元投入自动化生产车间研发改造,成效明显,公司近3年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
“研发是企业发展的‘火车头’,转型的关键在于对研发的重视。创新工艺增强电子变压器生产的稳定性。产品安全性能高、损耗低、重量轻、体积小,这是力王公司能够在同行竞争中出类拔萃的最主要原因。”柳教成说。
目前,该公司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4%以上,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11%以上。今年,该公司将发展目光放在智能手机快充技术领域,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在深圳成立电子变压器工程技术中心,深惠科研人员共同合作,年内计划研发40多项新的专利技术。
力王公司是惠城区众多中小企业科技转型的一个样板,力证了该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今年以来,惠城区多次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区委常委会专题讨论研究,并就有关工作进行部署。该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使科研院所与企业及时有效互通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99家,占全市18.3%。全区累计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
其中,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亮眼。日前,工信部公示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力王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另外3家惠城区企业入围,加上此前入围的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惠州市超聚电池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2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批实力强劲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正快速成长,成为推动惠城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培训、融资、咨询、科技等多元化的配套服务。
惠城区有5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省级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1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6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通过积极推动“双创”,该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达7.4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8家。去年,“GT创新谷”和“弘毅云谷产业园”2家孵化器被新认定为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被新认定为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氛围浓郁。
营商环境
政策扶持融资帮扶为中小微企业减负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小微企业发展诉求主要集中在政务提速、政策扶持以及融资帮扶等方面。
据了解,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区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通过减免税收和社保缴纳的惠企政策等对中小微市场主体减负效果明显。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普遍希望政府能延续惠企政策,希望政府今年能延续税收和社保减征、稳岗补贴和提供房租、水电气费减免等惠企政策。
从走访企业反馈的情况看,企业普遍希望在政府资金扶持、税收奖励和减免、金融扶持、科技创新奖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得以落地实施,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帮助企业更好地成长发展。
融资难仍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民营企业规模有限,缺少土地、厂房等作为抵押,应收账款、存货、优质订单等流动性资产和资源得不到转换和有效利用,无法作为企业融资、贷款的自身担保资本,可抵押资产有限,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没法融到所需资金,加之没有银行授信等因素,造成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发展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
除了政策帮扶外,针对中小微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惠城区科工信局加大了对企业服务力度。
一方面,该局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发行票据和债券筹集资金,重点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稳步拓展融资渠道。上半年,格林精密、利元亨智能制造成功上市。全区上市企业达8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
另一方面,惠城区深化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合作,推动“银税互动”良性循环发展,探索将企业的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成本,解决诚信纳税企业缺抵押、少担保、难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难题。推动政银企互动交流常态化,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唱戏,帮助企业了解融资信息和政策,给企业送服务。
其中,不少商会协会发挥作用,进一步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有效融资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发展。比如,近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联合市区中小微企业重点孵化平台——惠州软件园(科鑫园),连续开展两场“科技金融助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线上直播活动,共计为协会企业募集超过3000万元的投融资金,助力中小微企业孵化成长。
“政府可加大政策扶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本地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支持企业用好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等直接融资工具。”业内人士建议,惠城区接下来可以组织金融机构实施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特别政策,设立中小微企业抗疫特别基金,提供政府贴息贷款,最大限度帮扶特殊时期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惠城提出,要学习借鉴“双区”和两个合作区的先进经验做法,下大力气改善营商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惠城将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让企业办事从“只进一扇门”向“只跑一个窗”转变;以“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深化开展企业直通车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疑难问题;还将实行“否决审批制”,让需要否决的事项逐级报批,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数读
●目前,惠城共有民营中小微企业86749家,占全市约37%。今年1~7月,民营规上工业企业233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7%,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7.56亿元,同比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2.5%。
●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99家,占全市18.3%。全区累计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
●有5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省级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1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6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他山之石
宁波:小微企业园托起“双创”新梦想
在浙江省宁波市,一批小微企业正借助小微企业园加速成长。小微企业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更是宁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数据显示,宁波有小微企业3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7%,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的GDP、75%的就业岗位、52%的企业收入。
数据显示,该市100多个小微企业园已吸引上万家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小微企业园内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08亿元,创造税收25.57亿元。小微企业园已不是简单的“工厂集聚”,而是创业创新的热土、转型升级的“阵地”、充满希望的“梦工厂”。
2019年至今,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3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这被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队”。其中,民营经济活跃且注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宁波,此番上榜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名。
日前,国家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未来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以此为契机,宁波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开展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0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130家,形成10条细分领域的标志性产业链,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度超过40%,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