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类“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惠城区“两会”召开期间,区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委员纷纷围绕惠城区发展建言献策。
连日来,区委副书记、区长翟树宇参加了人大、政协分组讨论,与代表、委员们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共商惠城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翟树宇指出,坚持“市区一体”理念是惠城区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全区上下要进一步强化“市区一体”理念,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以“市区一体”理念作为惠城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导向,切实把上级部署转化为惠城的实际行动,在与“市”共进中,实现借“市”发展、乘“市”而上,打造更高质量的实力惠城和更有品质的幸福惠城。
■加大医疗器械类“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力度
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剂。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更新不断加速,桥西街道麦地片区、龙丰街道鹅岭南路机动车道承载能力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亟需解决。
区人大代表杨燕楠建议在麦地永安街(石油坑)修建一条四车道公路直达鹅岭南路。她说,该道路修通后三环南路和麦地路交通压力将得到缓解,麦地片区到龙丰街道车辆通行率将得到提高。同时,还将方便麦地片区、桥东及河南岸街道居民出行。道路修通后,便利的交通将为麦地片区、鹅岭南路片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经济发展要靠项目带动。区政协委员菅冀祁提交了《关于扶持医疗器械类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类“专精特新”企业利润率和税收相对较高,还具备核心技术密集、质量要求严格、行业周期长等特点。菅冀祁建议政府在产业园用地审批等方面加大对这类企业的扶持力度,并鼓励本地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类企业向外地先进企业学习,不断做大做强,为惠城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惠城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区政协委员余立健建议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推动在丰山公园配套筹建东江革命史料馆(暂定名),他认为,筹建东江革命史料馆,可打造成综合性的东江革命史展示平台,继东湖旅店之后,在惠州中心区增添一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打卡点和教育基地,推进惠州西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试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年惠城“两会”,教育话题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关于“强师”工程、“双减”政策、学位等教育话题牵动着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未来五年惠城将新建学校、增加学位、落实‘双减’政策,作为‘教育人’我十分欣喜。”来自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李文静在惠城“两会”上十分关注教育方面的发展。她说,近几年合同制教师呈现不稳定的态势,对学校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提升。
对此,李文静建议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合同制老师的工资待遇,最大程度减少编内教师和合同制教师的待遇差别,让惠城教育更有竞争力,以良好的教育生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共同为惠城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区政协委员陈春林多年来专注教育事业发展,为促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他建议,教育部门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减轻师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将探究性学习、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有利于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民办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陈春林建议在各级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在镇(街道)中心小学成立教师指导中心,通过政府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搭建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官方平台,统一采购教育资源平台,为民办学校提供更好的智慧教育体验。
除了教育,医疗也是焦点,区人大代表张艳玲建议,惠城区要加快推动市区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既能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看病用药负担,还能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打造以客家文化为底蕴的样板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惠城区有广阔的农村区域,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成为热议焦点,尤其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更是结合自身经验献上“金点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惠城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这给我们农村基层工作开阔了思路。”区政协委员吴佩兴是水口街道青塘村的村干部,他建议青塘村依托青塘湖,建设一个以客家文化为底蕴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打造水口生态休闲旅游村和文化教育样板村。具体可以通过建设公园、环湖绿道、客家文化博物馆和广场等一批民生公益设施,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让村民享受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在城市中,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便是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工作。
“社区工作者责任重、工作累,但是待遇却普遍不高。”区人大代表陈志云建议,要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下沉到社区,从而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构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实现惠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邓惠婷 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