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位于东江畔,美丽的客家古村落有400多年历史,因先祖曾在这里策马滴墨、圈地为园,得名墨园。
作为首批中国古村落,墨园村有丰厚的文史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村风民俗,却因地处偏远山区,“养在深闺难发展”,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古村资源闲置、乡村留不住人等问题突出。
今年以来,墨园村以打造“百千万工程”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为契机,创新实施“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运营共创计划,打造了集游、玩、食、宿、购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业态,打开乡村发展全新气象。
10月底,墨园古村旅游区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今年,墨园村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农文旅融合直接带动强村公司营业额超100万元;村集体收入从去年的10万元到今年预计超50万元,增加了4倍,间接带动村民增收约800万元。墨园村还入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走出了一条特色强村富民新路。
墨园村航拍图。
强村公司夯实发展基础,
合伙人加入增添活力
墨园村的农文旅融合,始于古村游,又不局限于古村游。
墨园村的古建筑群是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该村通过活化利用,将八角古井、围门楼、大夫第、老书室等串珠成链,打造成一个不设围墙的古村“博物馆”。在这里,游客可以骑上旅游电动自行车,从古建筑出发,打卡咖啡营地、茶野小馆,体验稻田小火车;在游客中心,可以购买或品尝村民自制的黑糯米酒、阿嫲叫、新鲜蔬果等,乡村滋味在舌尖;逛累了,就在古树环绕的民宿小木屋住一宿、歇歇脚,篝火烧烤中细数夜空繁星点点……
墨园村的古建筑群是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
发展面貌焕新并非偶然,靠的是稳扎稳打的村企创新合作。“我们突破传统的乡村建设思维,在对全村资源资产厘定的基础上,成立墨园强村公司。”墨园村党总支书记刘红兰介绍,强村公司收储各类优质资产,完善服务设施,提升乡村风貌,将运营前置理念贯穿至乡村建设全过程。
强村公司夯实发展基础,合伙人加入增添活力。墨园以强村公司为核心,以“保底租金+收益分红”招募各类强村合伙人参与村内业态经济孵化,包括民宿、团建基地、乡村旅游等多种新产业形态,规划出“古村民俗游览—东江观光—农耕体验”游览路径。目前,墨园村签约乡村合伙人8家,包含咖啡、茶饮、游玩、农特产品、培训游学等5个业态。
破解“有输血无造血”
“有人建没人管”发展瓶颈
在“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联合运营模式下,墨园村形成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资源流转的“三统一”模式,实现了从行政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破解了“有输血无造血”“有人建没人管”的发展瓶颈。
在强村公司带领下,强村合伙人联合创新打造了墨园特色IP,开发了文创周边、农产品伴手礼等一批创意产品,建设“墨园有礼”品牌运营中心,承担了游客集散、文创产品经营、直播带货、团建基地运营等多项功能;通过搭建“墨园印象”自媒体平台,持续宣传新春嘉年华、游园会、春耕节、丰收节等主题活动,扩大乡土品牌“声浪”;推出稻梦空间、墨园印象咖啡、茶野小馆等运营项目,盘活大夫第、老书室等历史建筑,打造沉浸式古村游玩路线……乡村发展活力满满。
“这是一个合伙人、乡村、村民‘三赢’的合作。我们协助运营乡村咖啡馆,村里优美风光和文旅业态也为我们咖啡品牌持续‘吸粉’,零基础的村民经过培训做咖啡师,每月‘五险一金’扣完,到手工资有3500元~4000元。”分界线咖啡坊负责人姚东平说,他们将城里的咖啡主题活动放到墨园,结合乡村农场果蔬,推出稻香咖啡系列,让更多“咖粉”来乡村品尝另一番风味。
墨园村的乡村农文旅业态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
盘活资源搭建平台,
村民“家门口”就业更幸福
打响了品牌的墨园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和获得的报酬更多了。村民想创业就业,没有技能怎么办?
墨园村借力引智,搭建创业培育平台,由惠州学院授牌“乡村人才培育基地”,依托“乡村学院”开设乡村运营官、乡村农创客等多项帮带课程。目前,墨园联合院校培养15名本村讲解导赏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妇朱金环、廖玉荣等经过培训执证上岗,成为首批乡村讲解导赏员。“为游客讲好家乡故事,我非常乐意。带一次游览团,就有100元到300元的收入。我现在节假日全天候排满,收入三四千元,挣到了‘合心水’的薪资。”作为本村人,朱金环对墨园村的历史典故和风土民情了如指掌,这份工作也方便她照顾家中老小,“家门口”就业幸福感满满。
记者了解到,强村公司还与村民签订闲置物业代招商运营协议,将空置古屋分批分类改造为博物馆群、童趣坊、国风小院等,村民累计无偿出让超2万平方米自有土地给村集体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里还搭建共富基金平台作为就业创业助力资金,支持村民创业就业。
如今,墨园村村民“拧成一股绳”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持续增强。
墨园村的乡村农文旅业态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
五村联动发展让“网红”成“长红”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乡村由弱变强、收入由少变多、村容由乱变美,“百千万工程”春风吹拂下,墨园村“村庄变景区”的实践生动地写在田野上。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墨园村也面临空间载体有限、资源单一等问题。展望来年,如何让“网红村”成为“长红村”?
破题的关键在“联动”。一村富,更要通过典型带动,实现村村富。接下来,惠城区、横沥镇将在“百千万工程”实施中打响墨园品牌,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五村联动”发展,以墨园为核心,联动周边天罡、福园、水东、翟村等乡村组团发展,实施墨园万亩方项目,以丝苗米产业为主导,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吃喝游购娱住学”一体化的文旅业态体系,以一条五彩共富路慢行环线串联五村,打造乡村运营共同体,推动乡村创新集成改革,实施滨水空间利用等10余项创新改革机制,为片区共富发展注入新动能。
惠州日报记者 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