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光碎金式地洒落在东江上,江边渔家弥漫出烟火气,这股“生活烟火”夹杂了渔嫂们的乡音。
“姐妹们,在津头湖渔村,鱼是经常有的,入秋了,做个鱼茸羹,也是不错的选择,江鱼新鲜,不需要太好的厨艺,都可以煮的很好吃……”在惠城区江南街道七联村津头湖村小组,“渔嫂”带头人吴美群架起了直播器具,将灶台上准备午饭的过程记录下来,还通过AI辅助软件形成文案和小视频……在“惠城村播”视频号上,吴美群的渔家饭香飘进更多家庭,“会做饭的群姐”IP就此诞生,乡村妇女变身网红“渔嫂”,收获一众互联网粉丝。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今天,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被赋予新的色彩。下来,会有更多如同“渔嫂”吴美群的IP将被打造和涌现出来——2025年10月15日下午,由惠州市、惠城区妇联的指导的惠城区村播联盟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村播妇联”)正式宣告成立。
村播妇联是乡村“她”直播的“娘家”
当日,惠城区村播联盟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选举大会正式开始。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选举办法,随后,与会代表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产生了7位优秀女性组成的首届执行委员会。紧接着,新一届执委会召开会议,选举刘葵担任首届村播联盟妇联主席。
什么是村播?什么是村播联盟?村播联盟妇女联合会要做什么?
“村播,可以是会直播的村民,也可以是乡村内容的播放。”刘葵介绍说,“成立村播妇联,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多少大网红,而是要让每一位姐妹都能在‘娘家’的支持下,更自信地走向自媒体平台”。
刘葵将村播妇联定位为乡村姐妹自己的直播联盟“娘家”,是一个让“会带货的渔嫂”“会讲故事的阿嫲”“会拍视频的船长”都能闪耀发光的平台。她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赋予的机遇:“当AI把‘专业门槛’打成‘语音指令’”,她鼓励姐妹们“把镜头对准家乡,把AI当成‘新农具’,把流量变成‘新肥料’”,借助科技力量,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来源。
刘葵说,乡村女性有着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她们熟知农时、懂得乡情,她们的笑容真实动人,她们的故事鲜活生动。
未来,通过整合联动各个乡村“她”博主的IP力量,将把村播妇联打造成“三个家”:“学习之家”,通过定期培训分享,实现“零门槛入门”;“互助之家”,在账号运营、货源渠道、设备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梦想之家”,目标不仅是“赚零花钱”,更要“让惠城的乡村好货走出村子,让惠城的乡村风景走向远方”,用镜头讲好动人的“惠城乡村故事”。
下来,区妇联将紧结合村播行业特点,链接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助力打造具有惠城特色的“妇”字号品牌,为惠城区落实“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她力量。
村播妇联将教技术、搭平台、引资源
“八月十五望月光,望到鲤鱼跳水上。鲤鱼不怕跳江水,阿哥和妹不怕路条长……”中秋爽朗江风中,津头湖“渔嫂”高瑞莲身着传统渔家服饰,带着村民们通过村歌对唱、渔歌对唱,展现300年的渔家民俗,唱出丰收的喜悦、村民的爱情、家庭的美好。这歌声传到了社交网络,东江疍家人“向往的生活”通过村播走红网络。

村播联盟妇联副主席黄洁瑜为渔嫂开展直播培训。
在津头湖村,越来越多的村妇、渔嫂、乡村歌王涌现,如何提升他们弄潮互联网的能力,将一个个村播IP联动起来?村播联盟妇联教技术、搭平台、引资源,助力美丽乡村和“便、靓、正”的村货“亮出来”“走出去”。联盟妇联成立首件事就是开展新媒体培训。“我们乡村姐妹就是IP,我们也可以是走红网络的博主。”村播联盟妇联副主席黄洁瑜以《姐就是IP——村里的流量女王:手把手教你打造个人IP》为题,结合鲜活实例分析、交流互动,传授如何发掘个人特色吸引粉丝,帮助主播们提升直播效果和转化效率;技术达人姚志森向大家介绍AI辅助村播工具,并带大家现场实操如何用AI生成产品卖点文案。
“‘惠城村播’试运行了一个月,除了渔嫂技能展播、乡村生活直播外,还开展了乡村游学活动,渔嫂现身教村游的孩子学织网、了解鱼具和唱东江瑶歌曲,村民也教游客做柴火艾粄,收获不少好评和点赞。”刘葵介绍说,下来也会结合市妇联“农妇帮帮”品牌,带动更多留守村妇开展创业就业活动,让村播联盟的活力和生命力更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