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街道党工委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 普惠养老点亮幸福夕阳红
2025-11-11 09:33:30 稿源:惠州惠民通APP 点击:

  “苏婆婆,您的午餐来啦!”正午时分,惠城区江南街道亚婆田社区,街道党员志愿者化身“送餐员”,将热气腾腾的饭菜准时递到住在农机厂宿舍的苏婆婆手中。74岁的苏婆婆是独居的特困人员,因腿脚不便买菜做饭都成难题。“很感谢社区和街道,帮我解决了每日两餐这个问题。之前我自己做饭还要麻烦邻居或者亲戚帮忙送菜,然后花一两个小时做饭。现在有了这个送餐服务就很方便,解决了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苏婆婆感激地说道。

  江南街道辖区常住人口约7.7万,60岁以上老人占比约15%。如何让老年群体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为此,江南街道党工委围绕“老有所为、学、乐、安”及长效运营目标,匠心构建以祝屋巷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的“3个便民服务点+1条美好生活街”“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文化浸润、队伍支撑、服务托底、机制护航构建特色敬老体系,绘就普惠养老新图景。日前,江南街道党工委获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健全服务筑牢“老有所养”根基

  江南街道党工委从老年人最迫切的日常需求入手,打造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有质感、有温度的保障服务。

  每到午饭和晚餐时分,位于江南街道王下底片区的幸福食堂迎来众多老年人来此用餐,氛围温馨又热闹。街道落实惠州市民政局推出的长者助餐服务政策,对年满60周岁老年人(惠州户籍或持有惠州市居住证的老人)给予每人每餐不低于5元的优惠,江南户籍的低保、特困等特殊困难群体更可在此基础上享受额外补贴。针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还组建“爱心助餐志愿服务队”,由“双百”社工和社区志愿者配送,确保热饭热菜准时送达。“舌尖幸福”工程的实施,让老年人的每一餐都充满暖意。

  社工与志愿者为特困老人送上“爱心餐”。

  通过整合辖区闲置场所,江南街道祝屋巷未来社区打造集阅览室、声乐室、舞蹈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一处老楼被改造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午休床4张,还配备有老花镜、血压计和应急药品箱,服务老年人日常休憩;临街商铺被改造为“社区工匠坊”,引入改衣服、修鞋等便民摊位,每月定期开展“公益服务日”,老年人可免费享受服务……“15分钟服务圈”的构建,让便利触手可及。

  以“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江南街道构建覆盖健康、安全、权益的全方位保障网,让老年人“住得安心、住得放心”。

  比如,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难的问题,江南街道开展“一对一”培训,覆盖扫码支付、预约挂号等5类高频场景,编印图文并茂的《老年人智能手册》指引,已帮助200余名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在推广智慧养老中,社区设置“一键呼叫”设备20余处,联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呼叫即响应”;保留人工服务通道,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独居老人,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理发、体检等服务,确保“科技不冰冷,服务有温度”。

  在公益课堂上,青少年帮助辖区长者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文化滋养实现“老有所乐”

  走进江南街道祝屋巷未来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就餐区、健康管理室、日间休息室、健身室、老少同乐空间、声乐室、舞蹈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这是惠州市打造的16个惠民综合服务示范点之一,自启用以来,为周边4万余名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场所。其中,舞蹈室、声乐室等功能室使用频率最高,日均居民来访量在80人次左右。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现老有所乐。

  “我们队伍每周二、周四准时来这里排练。队员都是社区里的退休居民,大家凑在一块排练经典老歌,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心情非常舒畅。”加入江南客家山歌队的李伯满脸笑意,他感慨地说,“多亏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让我们这些老人能有个开展活动的好地方。”

  江南街道还联合惠州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设立江南分校,开设声乐、舞蹈、八段锦等5门系统课程,组建“专业教师+社区能人”双师队伍——专业教师负责系统教学,社区能人开设客家山歌、八极禅拳等10门特色课程。目前,老年大学累计招生200多人次。

  江南街道通过构建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与文化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实现精神世界的“富足养老”。如今,“客家山歌队”“八极禅拳健身队”等文化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舞台,让传统文化在银龄群体中传承发扬。

  激活银龄力量推动“老有所为”

  在我市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其中成为志愿者,他们发挥余热,回馈社会的爱心和干劲不输年轻人。对此,江南街道党工委创新“党建引领+银发赋能”机制,引导老年人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

  “社区大党委”联动机制为老年人参与治理搭建平台,建立社区楼栋长队伍,每月固定邀请老年代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有效推动解决小区停车难、垃圾清运等民生问题数十件。例如在祝屋巷未来社区改造项目中,退休工程师李师傅牵头组建“老年监理队”,对施工质量、进度进行监督,提出的“破除围墙”“增设无障碍坡道”“保留原有老树”等建议全部被采纳。

  热心老人担任楼栋长投身社区治理,参加环境整治活动。

  此外,老年社会组织孵化工程让老年人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参与者”。依托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江南街道培育25个老年人社会组织,涵盖治理、环保、文体等领域,真正实现“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现在年纪大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自从加入了银龄志愿者团队,每天有不一样的事情等着我去做。”80岁的志愿者谭宝琴告诉记者,自2006年加入志愿服务队,她经常参加慰问困难群体、文艺演出活动、社区爱国卫生运动等,“能为社区做点事,我感觉很充实。”

  街道还创新推行“慈善超市”积分制与“社区工匠坊”模式,激活老年志愿力量。300余名老年志愿者参与“低龄助高龄”服务,通过服务时长兑换日用品、家政服务等权益。去年,老年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1.1万小时。

  据介绍,为健全服务老年人的长效机制,江南街道正探索“公益+市场”可持续模式,通过“政社联动”服务网络整合多方资源、“社区合伙人”计划实现共赢发展等,以此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确保敬老工作“有人抓、能持续、见实效”。比如,街道依托祝枝山文化IP,举办“银龄书法展”“老巷文化节”等活动,老年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全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让敬老工作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