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便捷畅通的交通,更在于浸润其间的文明气息。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惠州始终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注入崇德向善的基因,让文明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与最深厚的底气。精神文明建设,根基在“人”,落点在“行”。惠州深谙此道,从街头巷尾的“志愿红”到社区邻里的“互助情”,从校园里的 “文明礼仪课” 到企业中的“诚信经营承诺”,文明实践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全覆盖,让理论宣讲有了 “烟火气”,让志愿服务接了“地气”—— 无论是疫情防控中的物资配送,还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民意征集,亦或是乡村振兴中的技能培训,惠州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文明实践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 “连心桥”。
文明的进阶,离不开历史文脉的滋养。惠州素有“岭东名郡”之称,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在此交融共生。近年来,惠州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下足功夫,修复古村落、活化非遗项目、打造文化地标,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当客家山歌回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当东征精神通过情景剧走进校园,当农民画成为乡村旅游的“流量密码”,文化自信正转化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城市治理、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在惠州,文明创建与“惠民之州”建设同频共振,通过 “光盘行动”“垃圾分类” 等举措,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借助“诚信惠州”建设,让市场环境更清朗、社会运转更有序;依托“文明交通”“文明旅游” 等专项行动,让城市治理更精细、公共服务更暖心。这种“文明+” 的融合思维,让精神文明建设从“软任务” 变成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当然,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对人口流动带来的治理挑战、新兴业态中的道德考验,惠州还需持续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文明实践的精准度,通过制度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让 “人人讲文明、事事守规矩” 从共识变为常态。
在惠州,文明的力量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迈进。当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这座城市必将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让“惠民之州”不仅有 “惠民”的温度,更有“文明“ 的高度。(惠州文明网评论员许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