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来袭之际,我们心怀忐忑,万分感谢七联村党员干部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将我们转移到安置点。在这里,我们不仅有了遮风避雨的住所,更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可口的饭菜、充足的物资,工作人员24小时的守护都让我们深深感动……”9月24日晚,随着台风对惠州市的影响逐渐减弱,安置人员开始分批返家。在惠城区七联小学安置点,一封写在黑板上的感谢信,让正在打扫清理现场的所有人心头一暖: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舞!
感谢信是谁写的?背后有些怎样的故事?经过采访核实,一个暖心的故事浮出水面。
感恩安置点工作人员的付出,
湖南来惠务工人员在黑板手写感谢信
经过江南街道确认,原来这是被安置在七联小学的转移人员——来自湖南的在惠务工人员文军写下的感谢信。
“当时台风快来了,我们感觉住在工棚不够安全踏实,正发愁该去哪里。就在这时,七联村的工作人员来了。”文军回忆道,“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当时我们什么都没带,但来到这里,就像回到家一样,特别温暖、特别安心。”

文军(左)讲述写感谢信的故事。
文军告诉记者,自己从湖南来惠州才一个多月,在江南街道七联村的一个厂区务工,平时兼职开网约车,没想到这次遇到这么大的台风。他讲述了这两天在安置点的生活:工作人员为大家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干净的席子、被褥,还有充足的热水,细致周到地保障了大家的基本生活。
室外狂风暴雨,室内温暖有序。更让文军感动的是,工作人员24小时守护着大家,不仅悉心照顾身体不适的工友,用餐时还特意关心饭量大的工友,不断安慰大家“放心吃,管够。”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和工友们特别感动,所以24日晚转移工作结束前,他决定要写一封信表达谢意。最终,这封用红色粉笔手写、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感谢信呈现在安置点的黑板上。

文军写下的感谢信。
“看到这封感谢信后,我们心里特别暖。”参与台风防御和安置工作的七联村党员干部高育娣感慨道,“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就是党员干部的职责。台风来临,把群众平安转移到安置点,保障基本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也让我们更有动力继续前行。”
七联村党总支书记孙剑锋介绍,为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村里提前组织街道驻点团队和村组干部约70人,对老旧房屋、建筑工棚、低洼地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排查,严格落实“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要求,最终成功转移60人,其中包括文军在内的39人被安置在七联小学安置点。

江南街道七联村工作人员在转移群众。
惠城设置73个安置点,累计转移15535人
据悉,在台风预警发布后,江南街道迅速构建了“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责任链,明确专人分工。结合老旧房屋多、低洼地段集中的实际,修订防御“桦加沙”超强台风专项应急处置预案,组织网格员、驻点团队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排查隐患20余处,从源头控险。

工作人员夜晚冒雨巡查劝离户外危险区域人员。
台风逼近时,通过多渠道向辖区群众传递预警:线上微信群推送、线下广播+上门提醒,发布信息50余条覆盖7万人次,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24日22时,江南街道应转尽转累计635人,采取集中安置、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安置。各集中安置点物资齐全,保障了安置人员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地方休息。同时,街道储备沙袋、抽水泵等防汛物资,组织30名应急队员和20名区应急民兵全天候备勤,确保随时应对突发险情。

村医为安置点群众进行健康检查。
在台风影响期间,江南街道150余名工作人员全部下沉至村(社区),24小时应急热线畅通,及时响应群众需求。针对辖区的内涝点,前置两台大型抽水机持续排水,及时化解险情;针对树木倒伏等险情,联动消防、市政等多部门迅速处置。街道还组建了“一对一”帮扶小队,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上门送去关怀与物资,传递温暖和安心。

群众在七联小学安置点领取餐食。
台风无情,人间有情。在台风“桦加沙”防御期间,惠城区严格落实防台风各项工作,全区总体平稳有序。共设置了73个安置点,累计转移(含紧急避险人员)15535人,每个安置点均配备充足物资和医疗保障,切实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让这个台风天,因爱与责任变得更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