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 朱秀灵
2022-05-01 14:55:13 稿源:惠城文明网 点击:

朱秀灵。

  朱秀灵是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的一名13岁女孩,出生前父亲因意外瘫痪,3岁不到父母离异,但她坚强乐观,开朗、活泼、懂事、乖巧,多年坚持无微不至照顾父亲的同时刻苦学习,成为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在亲属和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她茁壮成长,成为家庭的希望。

  朱秀灵家的客厅里整整齐齐地贴着58张奖状,那是朱秀灵上学以来获得的各种荣誉,也是朱秀灵的爷爷奶奶最乐意向人“炫耀”的了。

  可每一次“炫耀”之后,奶奶陈丽娥总是会偷偷抹眼泪。她心疼这个“命苦”的孙女:出生前父亲因意外瘫痪;3岁不到,父母离异。不过,朱秀灵并没有长成“苦命”的样子:自身的坚强乐观,让她从苦难的泥泞中走了出来;众人的温暖关爱,又如阳光雨露,滋养她茁壮成长。13岁的她宛如苦难中绽放的向阳花,开朗、活泼、懂事、乖巧,是父亲的小棉袄,是班里的尖子生,更是家里的新希望。

  意外

  出生前3个月父亲瘫痪

  13岁的朱秀灵正是豆蔻年华,1.66米的个子,亭亭玉立。挽起的发髻和有点黝黑的皮肤,又让她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些。

  让一个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生活的经历。每次放学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朱秀灵就是到房间看看躺在床上的父亲朱粤华,而后,她就开始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状态:给爸爸喂饭喝水吃药、帮他按摩翻身擦身、为他赶蚊子挠痒痒、用手机给他播放歌曲,当然还少不了处理大小便。忙完了这一切,朱秀灵会在父亲床边的桌子上做作业,随时听候父亲的“差遣”。

  朱粤华今年36岁,已经在床上躺了快14年了,胸部以下瘫痪,一级残疾,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意外发生在朱秀灵出生前3个月。

  那是2005年的国庆假期,朱粤华和新婚的妻子都在家里。那天,朱粤华帮父母整理了刚砍回来的木柴,出了一身汗的朱粤华决定到东江边“洗一洗”。“那是一个渡口,刚好有条船,我就上去了,想着站在船边好洗一点。”朱粤华回忆,“我刚弯腰伸手向江里,不知怎么就头朝下栽进江水里去了。”

  这个意外改变了朱粤华的一生。掉进水里的他“全身像触电了一样,而后身体就毫无知觉。”朱粤华水性很好,他憋住了气,直到岸边有人发现异常并把他救了起来。朱粤华活下来了,可身体却无法恢复了。

  “医生说,他摔倒时颈椎骨折,碎骨刺穿了主神经。”朱粤华的哥哥朱粤利说,事发后,他带着弟弟辗转几家医院求医,医生都说很难恢复了。

  无奈

  两岁多时父母离异

  朱粤华就这样回到家里,一躺就是13年多。这十几年并不好过,尤其是开始那几年,发生了很多事。

  朱粤华的母亲陈丽娥至今还无法忘记那段时间的痛苦。朱粤华是她4个孩子中最小的,也是身体最壮实的,曾经在体校练过摔跤,而后成为一名厨师。儿子刚成家立业,没想到却出了这样的意外,陈丽娥为此“哭晕过几次”。朱粤华自己也难以接受,他尝试过绝食三天三夜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还吵着闹着要喝农药“一了百了”。

  2005年12月底,朱秀灵出生。秀灵的出生并没有缓和这个家悲痛的氛围。朱秀灵妈妈在贵州的家人得知朱粤华的情况后,劝他俩离婚。“她开始不愿意走,但她家人不断给她压力。”朱粤华说,“那段时间,我们吵了几次架。”

  而也正是这几次吵架,朱粤华坚定了让妻子走的决心。“她那么年轻,我不能耽误了她。”朱粤华说,他不断地找茬骂妻子,终于在朱秀灵2岁多的时候,两人离婚了。

  朱家人都不舍得这个媳妇走,不想让朱秀灵这么小就离开妈妈,但他们又异常理智,必须让她走。“她还那么年轻,我们不忍心。”陈丽娥说。

  时隔多年,朱粤华回忆起来觉得这是“这辈子最难过的时候”。不过,这么多年来,朱粤华也想开了:“现在这样也挺好,偶尔还能打个电话,说说笑笑。”

  父爱

  父亲对女儿依赖而又严厉

  那些不愉快的事情,都发生在朱秀灵还没有记忆的时候。自她五六岁记事以来,家里的生活已经趋于平静了。父母虽离异,但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让秀灵知道,父母的爱一直都在。

  在爷爷奶奶的指导下,朱秀灵很早就开始帮忙照顾爸爸了。她渐渐长大,爷爷奶奶日渐年迈,她就成了照顾父亲的主力。朱粤华也越来越依赖女儿,只要朱秀灵在家,他有一点不舒服,就会不停喊“阿妹,阿妹”,让朱秀灵跑进跑出地照料他。“也只有对亲生女儿才敢这样‘使唤’。”朱粤华说,对于父母他是非常愧疚的,所以身体的各种不适,他一般能忍就忍,唯有在女儿面前,他可以稍微自在点。

  朱秀灵也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爸爸。她知道爸爸长期躺在床上无聊,一有空闲就会跟爸爸聊天,给他按摩手脚,促进血液循环。学会网购之后,朱秀灵还给父亲买了个手机支架,夹在床头,方便父亲用手机听歌看视频。甚至春节亲戚聚会一起打牌娱乐,她也会作为小帮手,帮爸爸拿牌,按照爸爸的意思出牌,让他感受家庭之乐。朱秀灵的懂事乖巧,让朱粤华时常感叹:“幸好有这个女儿。”

  虽然在生活上依赖女儿,但对于女儿的学习,朱粤华却是抓得很紧,几乎每天都会过问秀灵的学习情况。朱秀灵说:“我现在还记得,爸爸让我背乘法口诀的情形,背不出来,他会训我的。”

  朱秀灵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上学以来,她的成绩在班里都是靠前的,家里那50多张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秀灵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是优秀班干部,而且学习也很努力认真。”朱秀灵现在的班主任郑小娟如是说。

  朱秀灵说:“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爸爸的监督分不开。”

  母爱

  亲妈和干妈同时给她关爱

  相比于父爱,母爱对朱秀灵来说有些遥远。母亲离家后,还是一直与朱秀灵保持联系的,期间也回来过两三次。但学校里一些调皮的孩子总会说她是个“没妈的孩子”。朱秀灵很委屈,哭着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在电话里安慰我了,说她是爱我的,离开我不是不要我,只是不在身边而已。”朱秀灵说,道理她都懂,但她还是很想妈妈。

  终究,妈妈还是心疼女儿的。去年6月,在朱秀灵小学毕业前的半个月,妈妈再次从贵州来到秀灵家里,这距离秀灵上次见到妈妈已经四五年了。妈妈每天到学校里去接秀灵放学,她兴奋地告诉每一个同学:“这是我的妈妈。”

  妈妈在朱秀灵家住了半个月,放暑假的时候,又把她带到贵州住了一个月。与妈妈朝夕相处的一个多月,朱秀灵“贪婪”地享受着母爱。她说,那是她最放松的日子。

  朱秀灵用了“放松”这个词来描述她和母亲相处的时光。作为朱秀灵的的干妈,刘红兰理解这个词的背后,朱秀灵所承受的压力。

  2017年,在外工作的刘红兰返乡当上了墨园村的妇联主席,了解到朱秀灵的情况后,她便关心起朱秀灵来,还主动承担了接送她上学放学的任务,“反正我也要送小孩上学”。

  与朱秀灵熟络后,刘红兰就发现“秀灵承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这种压力有经济上的,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秀灵是个懂事的孩子,但毕竟还是个孩子,有时候想出去找同学玩,她爸爸就不同意,总希望秀灵时刻在床边照顾;有时秀灵的考试分数比上次低了,她父亲会不问缘由就先训一顿。”刘红兰说,面对这样的情形,朱秀灵不敢“违逆”父亲,但心里又好难受,只好偷偷躲起来哭。

  为此,刘红兰主动提出认朱秀灵为干女儿。得到朱秀灵家人认可后,她跟朱粤华进行了多次交流,让他多给女儿一些成长空间。几次沟通之后,情况有所改善。

  此后,刘红兰又带着朱秀灵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如书法培训、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朱秀灵也渐渐融入了同龄人的生活,变得开朗起来,她还成为村里的小义工,参与慰问村里孤寡老人等活动,同学们也会到她家里找她玩。刘红兰还会带朱秀灵去逛街、陪她过生日、给她讲解生理期知识等等,让她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朱秀灵妈妈得知秀灵认了干妈后,主动加了刘红兰的微信。“秀灵妈妈经常会觉得很自责,不能在身边照顾她。”刘红兰说,为此,她经常给朱秀灵妈妈发孩子的照片,让她了解朱秀灵的成长过程,多少也是一种安慰。一说起刘红兰,朱秀灵总是用力地点点头:“干妈对我很好。”

  支持

  亲属和社会各界纷纷给予帮助

  母亲和干妈的关爱,舒缓了秀灵的心理压力。而经济方面的压力,也一直压在秀灵瘦弱的肩膀上。幸好社会各界和亲属的支持,让这个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得以维持正常生活。

  作为低保家庭和残疾人,朱秀灵和父亲每月领到的各类补助大约有1400元,除去日常开支和药费,所剩无几。与他们同住的爷爷奶奶已年近七旬,收入来源主要靠耕种6亩田地。朱秀灵的爷爷朱宁向说,过去的这些年,得益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家里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两年前,还有深圳的一家企业为朱秀灵捐助了两年共1万元的生活费。朱秀灵的大伯和两个大姑也会给予一些帮扶。

  尤其是朱秀灵的大伯朱粤利,一直在尽力承担,为方便照应家庭他甚至从上海辞工回到墨园做工。朱粤华出事前,朱家兄弟俩各有一套建好的两层毛坯房。朱粤华出事后,家里经济陷入困难,一家人就一直住在毛坯房里,多年下来,临时用木板搭建的门窗已开始透风漏雨。3年前,朱粤利用做工攒下的钱和赊借的瓷砖,把两套毛坯房一起装修好了,一家人终于有了个安稳的窝。“我弟是这种情况,父母也老了,作为哥哥,我不帮他谁帮他?”朱粤利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帮弟弟,还让5岁的女儿也帮忙照顾朱粤华。

  朱秀灵去年9月上初一了,周一到周五都住校,爷爷奶奶有时忙不过来,朱粤利的小孩就成了朱粤华的小帮手,喂水喂饭都不是问题。朱粤华长期卧床,手指和脚趾的关节已有些僵硬,但最近的一次体检显示他的身体状况还是比较稳定的,这与家人的长期细心照料分不开。

  如今,家人对朱秀灵的期望就是好好读书,长大后好好照顾爸爸。曾经,朱秀灵非常担心上高中和大学的费用,而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她的帮助让她知道,上学的费用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所有帮助过我的叔叔阿姨都会告诉我同一句话,要好好读书才会有出息,这也是我受益最深的一句话。”朱秀灵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学。只有这样,我和我的家里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